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嘉義公會堂(三)

日治時代嘉義公會堂的現址就是現在的嘉義中正公園,創建於1920年(大正9年)8月20日,位於當時榮町二丁目36番地,佔地3647坪,建地358坪,為嘉義少見的非對稱磚造歐風建築,入門凸出玄關,開有三面拱門,樓上有牛眼窗、八角望樓,總體型態典雅莊嚴,庭院花木扶疏,為日式花園;其內部空間配有當時全台最大的餐廳,可容一千餘客席,日治時代也是嘉義地區藝文團體常用的聚會所及展覽場地,例如林玉山領導的春萌畫會。1930年(昭和5年)1月25日曾在此舉行嘉義市制祝賀儀式。

公會堂在台灣光復後改名為中山堂,並增闢康樂區,圖書館、球場等設施,1948年(民國37年)曾被票選為嘉義八大勝景之一,稱「康樂暮鼓」。1957年(民國46年)醫師詩人林臥雲曾作《康樂暮鼓》,詩云:
鼕鼕薄暮響通衢。八景居然數一隅。革俗成仁懷義士。致知格物付名儒。文風丕振歌東社。康樂長敎鎮北區。寄語吾曹須奮起。典型崇拜沈和吳。

1989年(民國78年)在張博雅市長任內拆除重建為中正公園,地下建停車場,其上有六百席露天演奏台,是往後嘉義市舉辦國際管樂節的主要場地。此外,園區內還有世界偉人與許世賢的塑像以及立有陳澄波複製畫架等景觀,頗具藝文特色。 本照片或為日治時代所拍攝,照片中可看見身穿和服的女士。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嘉義寫真-第四輯》
  • 撰寫者
    林榮燁
  • 貢獻者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 ISBN
    ISBN 986-00-6519-5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嘉義市文化局
  • 尺寸
    23cm*15cm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