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廟位於現在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相傳創建於1820年(嘉慶24年),原為通事楊秘受當地人民請求所建,紀念臺灣民間傳說吳鳳捨生取義的故事。
1906年(明治39年)嘉義地震,吳鳳廟完全倒塌。明治末年,嘉義廳長津田毅一將吳鳳的傳記刊行,總管原住民事務的蕃物總長大津麟平提議改建吳鳳廟。1911年(明治44年)開始改建,1912年(明治45)5月竣工。1913年(明治46年)3月由佐久間左馬太總督親自蒞臨主持落成,並且贈送總督題字的「殺身成仁」匾額。到了1925年(大正14年),嘉義郡守荒木藤吉籌設再次改建,1931年(昭和6年)完工,廟頭增加「阿里山忠王廟」匾額、廟內有手持長劍、腰跨白馬的吳鳳雕像,還有寫著「皇清阿里山通事安撫有功吳諱鳳公神位」的靈牌等。同年12月舉行落成,太田政弘總督親自參列,並奉上「流芳後世」匾額。1941年(昭和16年)中埔地震廟體受損。
戰後1951年(民國40年),成立管理委員會,展開整修,1953年(民國42年)冬完工,獲蔣中正總統親題「捨身取義」橫匾。建築正殿中央奉祀吳鳳公神位,左側殿則為史蹟陳列室,後花園種有椰子樹、花卉。1978年(民國67年)與1985年(民國74年)再次擴建,吳鳳廟被列為三級古蹟。1999年(民國88年),廟身再遭921大地震重創,於2001年(民國90年)2月動工維修,2003年(民國92年)10月修復完成。
吳鳳確有其人,只是其事蹟在日治時代遭到美化及神化,以利其理蕃事業。台灣光復後,亦不查史實,將吳鳳神話繼續發揚光大。
本照片為1959年(民國48年)時,日治時代嘉義公學校(即今崇文國小)第11屆畢業生第二次同學會留念。拍攝地點即「阿里山忠王祠」(即吳鳳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