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保館或社會館,最早是由稻垣藤兵衛於1916年(大正5年)在大稻埕成立的「人類之家」提供各種社會教化與救助工作。1919年(大正8年),田健治郎任總督後更開設公會堂、厚生舍、授產場(職業訓練所)、公設當鋪和簡易宿泊所(廉價旅館),更生人輔導組織等。
此後台灣各地包括嘉義鄰保館、台中鄰保館、東勢社會館、彰化鄰保館、豐原社會館以及清水社會館相繼設立。早期鄰保事業除了提供各種教化及救助工作,也包括民眾指導、施醫、救護遊民、寄宿、發給旅費、婦女保護、斡旋、調停、保護不良少年、貸予兒童學用品、兒童供食、職業輔導講習等類似的社會福利工作。
嘉義市早期的社會福利事務由「方面委員會」主理,成立於1925年(大正14年),由日籍和台籍委員共同組成。1930年(昭和5年),嘉義市役所委由慈惠院收容行旅病患,廉價照料在旅程中受傷、染疾的旅客。到了1934年(昭和9年)改委由嘉義鄰保館執行,嘉義鄰保館設在嘉義市東門東南角(今十九公廟旁),為財團法人組織,董事會由地方士紳出任組成。戰後初期,嘉義鄰保館合併於1949年(民國38年)成立的私立博愛救濟院。 從本照片兒童所穿服飾來看,應為日治時期所拍。
此後台灣各地包括嘉義鄰保館、台中鄰保館、東勢社會館、彰化鄰保館、豐原社會館以及清水社會館相繼設立。早期鄰保事業除了提供各種教化及救助工作,也包括民眾指導、施醫、救護遊民、寄宿、發給旅費、婦女保護、斡旋、調停、保護不良少年、貸予兒童學用品、兒童供食、職業輔導講習等類似的社會福利工作。
嘉義市早期的社會福利事務由「方面委員會」主理,成立於1925年(大正14年),由日籍和台籍委員共同組成。1930年(昭和5年),嘉義市役所委由慈惠院收容行旅病患,廉價照料在旅程中受傷、染疾的旅客。到了1934年(昭和9年)改委由嘉義鄰保館執行,嘉義鄰保館設在嘉義市東門東南角(今十九公廟旁),為財團法人組織,董事會由地方士紳出任組成。戰後初期,嘉義鄰保館合併於1949年(民國38年)成立的私立博愛救濟院。 從本照片兒童所穿服飾來看,應為日治時期所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