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初期,1901年(明治34年),台灣總督府廢臺南府為台南縣,其下設有台南廳與嘉義廳。
1906年(明治39年)嘉義進行市區改正,開設了大通,即今日的中山路。1920年(大正9年),兩廳合併為台南州。嘉義廳改為嘉義郡,郡下設街、庄,現在的嘉義市成為嘉義郡下的嘉義街,大致仍沿襲清末的行政區劃分。到了1930年(昭和5年),嘉義街升格為嘉義市,仍隸屬臺南州,嘉義市正式升格後,1932年(昭和7年)實施新町名,並於該年又進行市街改正計畫。依1929年(昭和4年)嘉義市街圖顯示,北門外位於北門內的北面,臨界道路為現今的民權路與文化路(至噴水池止)沿線。而中山路自噴水池至火車站沿線,以北地區為北門外,以南地區則為西門外。
本照片屬當時北門外區域北門外通(即中山路段)的街景。
1906年(明治39年)嘉義進行市區改正,開設了大通,即今日的中山路。1920年(大正9年),兩廳合併為台南州。嘉義廳改為嘉義郡,郡下設街、庄,現在的嘉義市成為嘉義郡下的嘉義街,大致仍沿襲清末的行政區劃分。到了1930年(昭和5年),嘉義街升格為嘉義市,仍隸屬臺南州,嘉義市正式升格後,1932年(昭和7年)實施新町名,並於該年又進行市街改正計畫。依1929年(昭和4年)嘉義市街圖顯示,北門外位於北門內的北面,臨界道路為現今的民權路與文化路(至噴水池止)沿線。而中山路自噴水池至火車站沿線,以北地區為北門外,以南地區則為西門外。
本照片屬當時北門外區域北門外通(即中山路段)的街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