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原稱諸羅,最初縣治在佳里興(今台南佳里)。1701年(康熙40年)縣治改到諸羅(今嘉義市),1704年(康熙43年)知縣宋永清為安全起見築木柵城,設有四門。1717年(康熙56年)知縣周鍾瑄在木柵城外環加種刺竹。1723年(雍正元年)知縣孫魯將木柵城改為土城,城外設有護城河。1728年(雍正6年)知縣劉良璧重建為磚石門樓、砌水涵,並將四個城門命名為:襟山門(東門)、帶海門(西門)、崇陽門(南門)與拱辰門(北門),各城門上並設兩門砲,民間則在城樓上分別祭拜關帝(東門)、媽祖(西門)、觀音(南門)、與玄天上帝(北門)。1836年(道光16年)增築甕城與砲臺,也在城池西北方設立了60多間義倉,四座城門的城名也更改為迎春門(東門)、性義門(西門)、阜財門(南門)、拱極門(北門)。1906年(明治39年)嘉義大地震,城垣全毀,僅剩東門。目前四座城門都已不存在,除西門外都曾在原址興建圓環,但後來因應交通需求與都市發展,拆除了北門與南門圓環,只留下公明路與和平路口的東門圓環。北門約在現在的民權路與吳鳳北路交叉口,南門在光華路、共和路與民族路交會處。
本照片上西門的位置則是在現今的光華路與中正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