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幅地圖為博愛館出版〈大日本分縣地圖〉的系列套圖,成圖時間在1907年,本張臺灣全圖係於1910年再版,但圖面上的行政區劃仍沿用1907年臺灣還是處於20廳階段的行政區劃。日治前期,政局不穩,行政區劃更動頻繁,直到1920年地方官制改正後才有較穩定的行政區劃。這段變動頻繁的階段可概括稱為縣廳時期,蓋可分為七個階段。1、三縣一廳時期(1895.6.28)劃全台為台北、臺灣、台南三縣及澎湖島一廳。2、一縣二民政支部一廳時期(1895.8.6)劃全台為台北一縣、臺灣、台南二民政支部及澎湖島一廳。3、三縣一廳時期(1896)劃全台為台北、台中、台南三縣及澎湖島一廳。 4、六縣三廳時期(1897)劃全台為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鳳山六縣及宜蘭、台東、澎湖三廳。5、三縣三廳時期(1898)劃全台為台北、台中、台南三縣及宜蘭、台東、澎湖三廳。6、二十廳時期(1901)劃全台為基隆、宜蘭、台北、深坑、桃仔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斗六、嘉義、鹽水港、台南、蕃薯寮、鳳山、阿緱、恆春、台東、澎湖等二十廳。7、十二廳時期(1909)劃全台為宜蘭、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南投、嘉義、台南、阿緱、台東、花蓮港、澎湖等十二廳。也由於行政區劃變動如此頻繁,所以圖面上所強調的最新調查改正廳支廳村,也顯示出連地圖的出版都趕不上臺灣地方行政區劃變動的速度,更何況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人民。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