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高雄─愛河。照片攝於愛河(約攝於中正橋至高雄橋之間),一名女攤販在愛河畔兜售著水果。1960年代以前,高雄愛河的水質乾淨,一些當地人家會在假日閒暇之餘在愛河畔旁遊憩,有了人潮自然也就吸引了一些攤商來此處擺攤。1960年代以後,高雄人口開始增多,隨之而來的是民用廢水的增加,當時高雄尚未有專屬的汙水管道,民生汙水便直接排入愛河中,也導致了愛河水質的惡化,久而久之愛河變得惡臭、混濁不堪,民眾也不再到愛河旁嬉戲。隨後政府長年投入資金及技術整治愛河,當地居民也開始關注愛河的整治,一些民眾組織協會督促政府對愛河的整治,以及教育年輕一輩的在地人關於愛河的過往歷史及在地記憶,力促愛河及在地文化的保存。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