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左營慈濟宮

左營慈濟宮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左營慈濟宮」又稱「城邑左營慈濟宮」、「城邑慈濟宮」,當地人稱「老祖廟」主祀保生大帝,據1719年(清康熙58年)《鳳山縣志》記載,慈濟宮建廟於興隆莊的北邊。1894年(光緒20年)的《鳳山縣采訪冊》記載中,1848年(道光28年)保生大帝廟在舊城內,有屋三間,廟額是「慈濟宮」,廟租三十石,1937年(日治昭和12年),因編入軍事用地被迫遷出,最後於1959年(民國48年),由地方仕紳集資重建並遷到現址(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9號)庭前矗立「入龍喉,出虎口」的龍虎塔也是慈濟宮的一大特色,本照片為2019年所拍攝「左營慈濟宮」的外觀。
根據史料記載,明鄭治理臺灣時期,當地發生傳染疾病,遂自青礁祖廟迎回十尊保生大帝聖像,分祀於安平鎮及萬年縣的十個角頭,並有效驅除瘟神厲瘴。當地相傳保生大帝曾教導民眾以蕹菜充飢,並用來解除瘟疫,往後每年普渡,信徒皆以蕹菜把(連根的空心菜)掛在門外作為祭祀用,並有「大道公蕹菜把」的說法。
慈濟宮保留「迓火獅」的活動,早期是用紙糊獅頭為首,全身以竹枝為架,並且纏繞火炮,主要是為了消除瘴癘,自2001年起,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發展為「左營萬年季」活動的一環。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左營慈濟宮 / 撰寫者:全教會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全國教師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4755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全國教師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Religion/FoundationTemple?ci=1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7092 林曙光(1994),打狗歲時記稿,高雄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王賢德(2003),高雄市寺廟文化專輯(一),高雄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撰寫者
全教會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