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初黃武雄兼任台北縣教育委員時,就曾將社區大學的構想寫成企畫書在委員會上提出,但當時外在條件尚未成熟,提案並未被採納,直到1998年籌備社大之時,黃才重新改寫企劃成為這個「通案」的版本。
這份文件顯示社區大學最初被定位為一種另類的、問題與行動導向、注重討論與實作、強調內部民主—行政人員與師生協同經營—的「大學」,年滿十八歲者皆可入學,沒有其他門檻限制,只要在學術、社團、生活三大類課程中修習滿一百二十八的學分,即可取得四年制大學文憑。這一方面能夠實現黃在教改中所提倡之「廣設高中大學」的願景,一方面也重新定義「知識」以及「生產知識的方式」來打破僵化的文憑主義。
黃武雄認為社區大學可由中央、地方或民間分別設立,但權衡當時的政治現實條件,由地方政府協助民間設立社大的成本最低、阻力最小,不僅在群眾間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日後也較易獲得中央層級制度的肯認。
2004年《成人的夏山》一書出版,黃武雄亦再次為文補充自己的原始構想,以回應社大發展六年來所引發的若干質疑,筆者認為該篇最重要的闡釋在於黃說明了「價值中立的教學如何達成知識解放?」以及西方市民社會觀點的兩大潮流對社會運動的影響,有興趣者可逕行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