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彭明輝、李丁讚等人創辦「新竹文化協會」,初期主要參與香山濕地開發案等環境抗爭,後轉向社區營造工作。他們在社區蹲點的過程中發現,組織社區居民需要大量的溝通、協調、再教育,是高度耗損人力的過程,然後許多社區卻只有兩、三位幹部,難以系統性的觸及更多人,這個瓶頸讓他們興起籌備「社區學院」的念頭。彭認為,若要讓社區居民自己常態性的從事社區組織工作,應該把「公利與私利結合起來」,從個人、家庭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困難,以及社區既有的人際互動為出發點來規畫社區活動,而非總是仰賴議題與危機事件來動員居民。如文件所示,「子女教育」、「兩性婚姻」、「社區課輔班」為課程主軸之一,以及大量的戶外課程,都是為了讓家庭活動與社區活動相結合。
彭明輝、李丁讚、舒詩偉三人更曾討論在社區學院以外,於新竹縣北埔當地籌辦課程更具普及性的「社會大學」。
這些構想都顯示出在社區大學制度化之前,台灣各地的社區工作者、地方人士或其他類型的團體對「改造基層文化」一事的多元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