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蓉鏡齋私塾

頂厝系統最早的建築,當時由林奠國所築,為草屋型式,係林奠國的起居地;1887年林文欽將草屋改為蓉鏡齋,背倚阿罩霧山,西方入口有仿孔廟之制而設的半月池或稱百龜池,有山門設計的單一院落建築,作為私塾學堂之用。
有山門設計的單一院落建築,在日治時期「蓉鏡齋」更與「櫟社」結合。櫟社是當時期台灣三大詩社之一,在三大詩社中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由臺灣中部的古典詩人所組成,並與台灣文化協會皆以霧峰林家做為活動中心。做為教授台灣民眾漢文、詩學,是中部最重要的漢學教育中心,其建築具歷史價值,同時彰顯台灣舊學堂文化與教育特色。
林獻堂7歲時(光緒13年)即在蓉鏡齋接受啟蒙教育,啟蒙師何趨庭國學根基甚佳,對林獻堂少年時代的學養、傳統士人性格的涵養助益甚大。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台中市霧峰區萊園路33號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4.06411
  • 所在地-經度
    120.701135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洪維彬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