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厝系統最早的建築,當時由林奠國所築,為草屋型式,係林奠國的起居地;1887年林文欽將草屋改為蓉鏡齋,背倚阿罩霧山,西方入口有仿孔廟之制而設的半月池或稱百龜池,有山門設計的單一院落建築,作為私塾學堂之用。
有山門設計的單一院落建築,在日治時期「蓉鏡齋」更與「櫟社」結合。櫟社是當時期台灣三大詩社之一,在三大詩社中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由臺灣中部的古典詩人所組成,並與台灣文化協會皆以霧峰林家做為活動中心。做為教授台灣民眾漢文、詩學,是中部最重要的漢學教育中心,其建築具歷史價值,同時彰顯台灣舊學堂文化與教育特色。
林獻堂7歲時(光緒13年)即在蓉鏡齋接受啟蒙教育,啟蒙師何趨庭國學根基甚佳,對林獻堂少年時代的學養、傳統士人性格的涵養助益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