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番黍四時春-手綁掃帚習藝之旅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長期關注大肚山的生態保育議題,102年執行環保署氣候變遷環境教育計畫的行動方案為大肚山紅腳蹄計畫--嘗試回歸過往的看天田方式栽種在地作物-陸稻、高粱、番麥及蘿蔔,一開始但因降雨量不足,栽種的作物收成欠佳,陸稻更是整批枯死;我們開始思考在極端不穩定的氣候下,社區能否提供安全的用水與糧食,是需要更多的被注意關心與實踐的。番黍是一種用來綁掃帚的高粱,地主提議可用來綁掃帚並作教學傳承,透過大肚山與二林地區的耆老教作,學習這個節能低碳,但卻越來越少人會的傳統技藝,也讓滴在紅土地上的汗水,成為滋養文化的養分。透過番黍四時春紀錄片的拍攝,保存推廣珍貴的傳統技藝。

2015年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帶領學員一行30人前往二林學習手綁掃帚的習藝之旅,感謝莊施月聘阿嬤、阿嬤的小女兒莊淑員小姐、瑞玉阿嬤、王春金女士(她亦有製作番黍掃帚的手藝,是大肚山的代表)、華崙里陳錫慶里長及華崙里社區關懷據點的協助。當天以三位不甚相同工法的老師為習藝對象,這正應了金樹老師所說的藉由番黍傳遞緣分,從大肚社到二林社,從拍瀑拉到巴布薩,展開跨大肚溪與舊濁水溪的文化對話與紀錄。


當天學員們共完成了十來把掃帚,原來簡單的一把掃帚,竟然如此的不簡單~月聘阿嬤曾告訴我們,依她精湛且熟練的技術,製作一把掃帚約需1小時,但不含前一天的準備工作及種植番黍所需的工時。但如今一把掃帚售價約新台幣60元左右,做工精良頂多也只有新台幣150元,實在不符合成本效益。這也讓我們看到在經濟社會下的成本考量,讓很多傳統工藝日漸沒落。
此次除了習得即將消失的傳統作物其耕作方式與文化技藝的記憶傳承,有著薪火相傳的意義外,更看見其背後隱含了環境永續、友善大地的重大意涵,同時使我們能夠為日漸暖化的地球稍稍盡一份節能減碳的心(植物的自然纖維有低碳足跡以及廢棄容易處理的特色)!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