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長期關注大肚山的生態保育議題,102年執行環保署氣候變遷環境教育計畫的行動方案為大肚山紅腳蹄計畫--嘗試回歸過往的看天田方式栽種在地作物-陸稻、高粱、番麥及蘿蔔,一開始但因降雨量不足,栽種的作物收成欠佳,陸稻更是整批枯死;我們開始思考在極端不穩定的氣候下,社區能否提供安全的用水與糧食,是需要更多的被注意關心與實踐的。番黍是一種用來綁掃帚的高粱,地主提議可用來綁掃帚並作教學傳承,透過大肚山與二林地區的耆老教作,學習這個節能低碳,但卻越來越少人會的傳統技藝,也讓滴在紅土地上的汗水,成為滋養文化的養分。透過番黍四時春紀錄片的拍攝,保存推廣珍貴的傳統技藝。
此次所學習製作掃帚為番黍掃,台灣各地因在地材料取得不同,如有白茅、甜根子草、稻草、地膚、竹子、山棕、高粱...等,十分多元的環保素材可供取材製作。
番黍掃製作工序4:
將綁紮好的三束番黍稈依黍穗的長短由長至短排序,以鐵線將其繞綁在一起編製番黍掃柄上的花紋(注意纏綁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