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雄為中國時報「迎向九八台灣:反思與超越」系列專欄寫作〈深化民主與發展新文化〉一文後,時任副總編唐光華對其中創設社區大學的主張非常心動,唐在一次專訪中提到,他旋即致電給黃武雄,提議找幾位有志之士來推動此事。眾人的第一次聚會由顧忠華召集,其他參與者有黃武雄、夏鑄九、洪萬生、李丁讚、唐光華、彭明輝。
黃武雄在會議上提出幾個社區大學的特色,首先是「組織」—他認為社大與文化中心最大的差異在於提供據點/契機讓學習者能固定地聚會、互動、討論,而這有助於個體跳脫自己個殊的生命經驗,藉由從他人身上看到的普遍性來重新理解外在世界的構成,也能讓同好者一起推動一些共同目標。
當時正在規畫新竹社區學院的李丁讚、彭明輝,亦分享了他們為培力新竹社區的在地組織者所制定的系列課程;相較起來,黃所想像的社大並沒有這麼強烈的目的性,它更像是一個公共化、普及的教育資源系統,提供民眾一個建立批判思考、參與公共事務的框架,讓人能在群體中主動發掘問題並解決。
唐光華則提到成立「聯盟」推動社大的需求,他認為聯盟有三項任務:
(一)協調從地方到中央的制度,催生社區大學
(二)協助各社大的課程設計與師資培訓
(三)監督、評鑑社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