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長期關注大肚山的生態保育議題,102年執行環保署氣候變遷環境教育計畫的行動方案為大肚山紅腳蹄計畫--嘗試回歸過往的看天田方式栽種在地作物-陸稻、高粱、番麥及蘿蔔,一開始但因降雨量不足,栽種的作物收成欠佳,陸稻更是整批枯死;我們開始思考在極端不穩定的氣候下,社區能否提供安全的用水與糧食,是需要更多的被注意關心與實踐的。番黍是一種用來綁掃帚的高粱,地主提議可用來綁掃帚並作教學傳承,透過大肚山與二林地區的耆老教作,學習這個節能低碳,但卻越來越少人會的傳統技藝,也讓滴在紅土地上的汗水,成為滋養文化的養分。透過番黍四時春紀錄片的拍攝,保存推廣珍貴的傳統技藝。
月聘阿嬤的小女兒莊淑員小姐原本對媽媽擁有這項技藝不以為意,但看到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竟不辭千里前來學習,才意識到傳統技藝的保存十分可貴,因此加入學習行列。月聘ㄚ嬤教導女兒莊淑員製作番黍掃帚,一道道工序繁雜也講究,在製作前的番黍原料取得與備料,都是具有其該注意的〝眉角〞。舉凡:我們在大肚山所採收的番黍,應該在種子初轉紅時即收割(番黍稈子較美且白、不易為蟲子所蝕);番黍一旦收割後應該儘速取下番黍穗上的種子(避免番黍穗因種子過重而變形);在製作番黍掃前一天下午即應將番黍稈端泡水濕潤(以增加其韌性、避免製作過程中以鐵線施壓時,造成番黍稈斷裂、損毀);用來綑綁掃帚的鐵線,編號應該是22番的(我們買了18番的略顯粗些但還堪用)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