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底,時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唐光華規劃了「迎向九八台灣:反思與超越」系列專欄,並向黃武雄、張清溪、張忠棟、顧忠華等人邀稿,探討對「地方綠色執政新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高風險社會、兩岸僵局、外交空間日益縮小、東亞各國經濟風暴」等問題的因應。
此文作者為黃武雄,他曾在一篇訪談裡提到「一九九七是新舊問題混合,一起爆發的年代」,該年台灣因白曉燕綁架案而創下社會運動史上首次以同一訴求連續在兩週內發動大規模陳抗的紀錄,這股對政府、執政黨的不信任感也可見於同年底的縣市長選舉結果—民進黨首度贏得過半縣市席次。
黃武雄認為,許多過去未曾主動表達不滿情緒的群眾,都在這樣的遊行中站出來,但唯有參與者經歷深刻的思辨與反省,這樣的集體行動才不會一再泡沫化、才可能促進社會變革。此文進一步將這樣的構想具體化為全面設立社區大學的工程,在他的規劃裡,社區大學應包含平等的知識討論、豐富創造性生活的技藝實作、組建參與社區事務的自主社團等學習活動,讓人民進而形成能夠覺察自身與外在世界辯證性關係的世界觀,並透過「行動」由下而上重建解嚴以來的社會秩序。
黃武雄於病中寫成此文,其重要性在於所引發的回響實際誕生了推動台灣社區大學的行動網絡—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