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番黍四時春-莊施月聘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長期關注大肚山的生態保育議題,102年執行環保署氣候變遷環境教育計畫的行動方案為大肚山紅腳蹄計畫--嘗試回歸過往的看天田方式栽種在地作物-陸稻、高粱、番麥及蘿蔔,一開始但因降雨量不足,栽種的作物收成欠佳,陸稻更是整批枯死;我們開始思考在極端不穩定的氣候下,社區能否提供安全的用水與糧食,是需要更多的被注意關心與實踐的。番黍是一種用來綁掃帚的高粱,地主提議可用來綁掃帚並作教學傳承,透過大肚山與二林地區的耆老教作,學習這個節能低碳,但卻越來越少人會的傳統技藝,也讓滴在紅土地上的汗水,成為滋養文化的養分。透過番黍四時春紀錄片的拍攝,保存推廣珍貴的傳統技藝。


吳金樹老師103年端午節前夕,開車在舊濁水溪畔崙仔腳聚落巧遇民國21年出生八十幾歲高齡的莊施月聘阿嬤,阿嬷家門口稻埕邊緣長出的番黍,就是我們在紅土地上所種的品種。阿嬷指著稻埕邊緣的番黍,說著早年種植番黍來綁掃帚的故事,當下便決定用『番黍』來連結大肚社與二林社,決定開始做田野調查研究,作為準備拍攝「番黍」紀錄片的前期準備。

門對青山千里秀,家居旺地四時春—這是2014年彰化二林莊宅的門聯
蘇迪勒颱風來臨前夕,夥伴們在大肚山搶收番黍。接著從台中大肚山啟程前往彰化縣二林鎮,進行番黍掃帚文化傳承之旅,見習現存最精美的番黍掃,並在游移不定的舊濁水溪畔聽老奶奶傳唱多年的響亮歌聲與動人的生命故事。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