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番黍四時春-番黍採收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長期關注大肚山的生態保育議題,102年執行環保署氣候變遷環境教育計畫的行動方案為大肚山紅腳蹄計畫--嘗試回歸過往的看天田方式栽種在地作物-陸稻、高粱、番麥及蘿蔔,一開始但因降雨量不足,栽種的作物收成欠佳,陸稻更是整批枯死;我們開始思考在極端不穩定的氣候下,社區能否提供安全的用水與糧食,是需要更多的被注意關心與實踐的。番黍是一種用來綁掃帚的高粱,地主提議可用來綁掃帚並作教學傳承,透過大肚山與二林地區的耆老教作,學習這個節能低碳,但卻越來越少人會的傳統技藝,也讓滴在紅土地上的汗水,成為滋養文化的養分。透過番黍四時春紀錄片的拍攝,保存推廣珍貴的傳統技藝。

104年4月18日學員重新種植番黍,因為有之前的失敗經驗,這次播種特別留意每個植穴裡所丟下的種子數量,令人興奮的是此次番黍發芽率高達九成,生長的情形也不錯,原本預定8月16日採收,可以讓更多學員夥伴參與體驗。

番黍長得高大又茂盛,但預定採收前,同樣有個颱風登台(在CNN口中號稱為今年地表最強颱風~蘇迪勒來襲),為避免大夥兒的心血付之一炬,所以提早在8/6收割,番黍掃帚的原料在夥伴們的努力下終於產出。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