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番黍四時春-番黍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師生長期關注大肚山的生態保育議題,102年執行環保署氣候變遷環境教育計畫的行動方案為大肚山紅腳蹄計畫--嘗試回歸過往的看天田方式栽種在地作物-陸稻、高粱、番麥及蘿蔔,一開始但因降雨量不足,栽種的作物收成欠佳,陸稻更是整批枯死;我們開始思考在極端不穩定的氣候下,社區能否提供安全的用水與糧食,是需要更多的被注意關心與實踐的。番黍是一種用來綁掃帚的高粱,地主提議可用來綁掃帚並作教學傳承,透過大肚山與二林地區的耆老教作,學習這個節能低碳,但卻越來越少人會的傳統技藝,也讓滴在紅土地上的汗水,成為滋養文化的養分。透過番黍四時春紀錄片的拍攝,保存推廣珍貴的傳統技藝。


番黍:

以生態保育、人文保存及環境永續發展為出發點,104年吳金樹老師帶領社大師生在台中都會公園旁,由具藝術家特質的地主無償提供的土地上進行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一開始即選定三番-番麥(策略作物)、番黍(古早種高粱,台語音為ㄏㄨㄢ ㄙㄟˋ)及番稻(秫米陸稻,台語音為ㄗㄚ' ㄚˋ)為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的三大作物。

由於提供土地傳統農作復育計畫的地主本人會用高粱綁掃帚,在其提議下種植的番黍即可用來綁掃帚作為教學傳承,加上吳金樹老師的母親於40年前也會在高粱收割的季節裡,買入大量的高粱稈製作高粱掃帚,並騎著鐵馬將成品賣到海線各地。在兩人對高粱的濃厚情感驅使下,傳承製作掃帚技藝與文化的念頭油然而生。為了找尋種原幾番探尋,終於在台中農改場獲得研究人員給的四穗種子。

基本資訊

  • 別名
    古早種高粱
  • 地點-縣市區
    臺中市
  • 撰寫者
    蔡靜宜/賴純純
  • 貢獻者
  • 活動主辦單位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
  • 演出者/主要人物
    吳金樹
  • 時間起
    201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