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鄉蕃童教育所,為日治時期增設於苗栗縣泰安鄉之教育所的總稱。當時日本人為統治泰安鄉的泰雅族原住民,便於泰安鄉依照不同族群共增設4所教育所,分別是大湖群的細道邦蕃童教育所及高熊峠蕃童教育所、北勢群的象鼻蕃童教育所及汶水群的汶水蕃童教育所。教育所的設立是日本人殖民的的策略,教育所的上級單位為民政局殖產部。昭和2(1927)年,汶水與高熊峠兩間蕃童教育所,去「蕃童」二字,分別改名為汶水教育所及高熊峠教育所。
教育所的老師皆是由教育所附近之派出所的警察兼差擔任。其教育方式與一般學校不同,原住民學童為8歲入學,修業年限為4年,教授的科目包括修身(禮法)、國語(日語)、圖畫、唱歌、農業、算術及體操等;女學童則多了裁縫家事等科目,其中主要以修身、國語兩科目為主。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便將教育所與其他的國民學校,如公學校、小學校,一併改名為國民小學。現今泰安鄉有1所國民中小學,即泰安國民中小學;6所國民小學,分別為汶水、泰興、象鼻、清安、士林及梅園等國小。高熊峠蕃童教育所、汶水蕃童教育所、細道邦蕃童教育所及象鼻蕃童教育所即現今泰安、汶水、泰興及象鼻國小的前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