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以前的學生有多「派」嗎?日治時期,不服從本島人學生要向內地人學生敬禮的潛規則,那就找學長助陣全校大車拼一番!看不慣警察大人趾高氣揚、高高在上的態度?那就當街大小聲氣到警察署長爆氣拔刀!二中看一中不順眼?畢業旅行地點難喬?洗溫泉發生口角?不管發生什麼事,先打一場就對了!
叛逆是對現狀不滿、對威權不服的發聲與衝撞,什麼恩怨情仇、老鼠仔冤都請直球對決,沒有大鬧一場不能挑戰的事,有的話……就兩場。正是這種是對現狀不滿、對威權不服的發聲與衝撞;也正是這樣一份年少輕狂、青春無畏的純真繼承,構築出一部左右臺灣歷史時刻的學生叛逆史。然而,這樣一份叛逆精神到了戰後,卻遭到官方整肅,儘管叛逆的聲音嘎然而止,但叛逆的基因卻未就此消逝,待到下一波歷史浪頭旋踵襲來,臺灣學生叛逆史終要激盪出新的浪花。
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此《臺灣學生叛逆史》影片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來臺時期,對於所謂「叛逆行為」進行與過往不同的詮釋,這個叛逆史從學生的觀點出發,藉而引發民眾的討論與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