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相片拍攝地點未知。翻車台上,兩名工人將礦車上的礦石倒入下方。礦區概分為坑內工、坑外工,坑外工包含將礦車從礦坑口推到洗煤、選煤、煤倉的搬運工,以及洗、選煤的工人,這些工人大多是礦村內的女性、孩童,坑外工的薪水以日薪計算,薪水相對於坑內工來說要少許多(坑內的採礦工依採煤量,掘進工依挖掘的距離計算,整體來說薪水較高)。根據一些礦工的口述歷史,在礦區工作的工人薪水雖然不差,但偶常遭遇到雇主拖欠薪水的狀況(正常來說半個月發一次薪),此時礦工便只能向親友借錢(但親友也多半是礦工,同樣被拖欠薪水),或是向雇主「借」錢(很奇怪的是,雇主有錢可以借錢給工人,卻沒錢可以發薪水),因此礦工在尋找工作時,除了考量薪水外亦會考慮發薪是否穩定(礦工間會交流情報)。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