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60年代基隆礦區紀實(17):採煤工人

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相片拍攝於基隆。採煤工人從礦區走出,洗著身子,嘴裡叼著根菸,此時才有平安歸來的真切感覺。採煤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工人們在地底下數公里處作業,工作環境昏暗、幽閉、悶熱,礦工們使用鐵鎬及炸藥與岩石奮鬥,將有著「黑金」之稱的煤礦從岩面上敲打而下。臺灣因位處板塊邊緣,煤層面往往較薄(約40~60公分),工人們得蜷曲著身子鑽入狹窄的坑道中,在空間不大、四肢無法伸展的狀況下工作。由於礦區作業相當危險,每次進礦坑都有可能無法活著出礦,故礦工之間有「入了坑,命是土地公的;出了坑,命才是自己的」,因此有些礦工賺得多,錢也出去的快(用於賭博、作樂等),多少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理。礦工做久往往會因長期吸入石粉而得了矽肺病,造成礦工終生的苦痛。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
  • 貢獻者
    檔案管理者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創作者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zh-TW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