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相片拍攝於基隆。一名礦工在坑口抽著菸。礦區的工作可分為坑內工及坑外工,坑內工必須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地下深處作業,地底深處悶熱、幽閉,礦工頂頭上的岩壁僅僅使用幾根坑木支撐住,若坑木無法支撐岩石的重量而崩塌,身處在地底下的礦工幾乎無任何逃生的可能。民國73年間,台灣接連發生海山災變(民國73年6月20日,死亡74人,受傷3人)、煤山災變(民國73年7月10日,死亡103人,受傷22人)、海山一坑災變(民國73年12月5日,死亡93人)等三次礦災,促使政府制定相關法律要求礦區的安全,並在民國74年頒訂「輔導煤礦礦工轉業及補助礦工資遣實施要點」,逐步讓臺灣煤礦業退場。礦場停採後為了避免閒雜人士肆意進入礦坑,便將礦坑口用磚頭封住,今日到曾經的礦區仍能見到此景。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