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相片拍攝於基隆。工人沿著鐵軌將空礦車推回礦坑,在採礦尚未機械化前,無論是搬運煤礦或洗選煤礦等,都是仰賴人力。二戰過後,國內對煤礦的需求增加(民生、軍用及發電用),政府鼓勵增產煤礦,大大小小的礦區紛紛成立。礦區業主到各處招攬礦工,並在礦區附近興建民生設施提供給外地礦工使用,形成了依附礦區而生的「礦村」。除了男性工人外,亦有女性工人參與煤礦產業,受限於體格、礦區禁忌,大多數的女性多是從事地面上的工作,如運煤、洗煤,亦有少數女性進入礦坑採煤(此種景象在民國53年政府明令婦女不得進入礦坑採礦後便消失了)。在礦坑第一線採礦的工人薪資高,他們需要在地底下數公里處工作,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僅能仰賴著頭上的燈光照明,他們必須縮著身子爬到採礦處,在無法伸展身體的情況下奮力採礦。任何工作都有潛在性的工作風險,對於礦工來說工作風險極高,若發生礦災,礦工們身處地下深處難以及時逃脫,也難以及時獲得救助,故礦工間有著「入了坑,命是土地公的;出了坑,命才是自己的」此種說法。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