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港通商後三叉河的茶產業變化

開港通商後三叉河的茶產業變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開港通商後三叉河的茶產業變化

臺灣的茶業史,1860年開港通商是重要轉捩點。此前,全臺僅有深坑、坪林兩處為主要茶產地。開港通商後,英國洋行瞄準了臺灣茶葉的前景無限,開始擴展產業區域,舊山線的三叉河一帶也投入其中,以大片茶園和世界步入茶香瀰漫的時代。

新技術引入加上外商資本的湧入,大幅改變了臺灣本地茶葉生產、加工以至運銷模式。過去由茶行往返於廈門、產地間居中買賣的單純產銷,因開港通商後的商機,吸引更多大資本及小茶販的加入。除了臺灣這端有茶販往返於城鄉間,挑揀茶葉後賣給大稻埕洋行再製,再由洋行銷售到英美市場;另一端還有廈門洋行透過買辦,在臺設置茶葉金融機構兼再製加工的媽振館(merchant),整個茶產業鏈匯集了大稻埕裡的外商洋行,大稻埕、板橋等大地主的華人商號與茶農、茶工、茶販、製茶廠等,形成一現代化的產銷體系,以臺茶香立足全球版圖。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貢獻者
資料來源
彭力妍、魏筱君、林芳正,《尋找山線1》,苗栗市,2003,苗栗縣文化局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