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香茅草收割

香茅草收割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香茅自日治時期引進,逐漸普及擴展,而鼎盛於1950-1960年代。在香茅油仍是臺灣重要外銷經濟產物時,曾是苗栗大湖和舊山線一帶綠油油的美麗地景。放眼望去只要沒有種稻、茶的地方就是種香茅草。香茅草種植輕鬆,不需悉心照顧,只要放任生長即可,辛苦的是收割及收割後的作業,不只需要人力、也要看天的工作,才能轉化成具有經濟價值的香茅油,舊山線三義一帶許多居民都有收割香茅草的經驗。

香茅種植6到7個月後,長度就足以進行第一次收割,收割時只要留下約20多公分長的葉子,即能讓植物繼續生長,往後每年可收割2至3次,煉出的油依香茅生長季節而有不同收成率與品質。產油量以第二年及第三年最多,其後逐年下降,栽植3至4年就要重新種植。當收割季一到,天公決定了農人們的心情,在評估一周內不會下雨的情況下,農人開始互相換工或另請工人,備好鐮刀趕緊上山收割去。割下來的香茅草得先分批綁成一紮一紮,如稻草堆般放在山上曬,等曬到八、九分乾,重量減輕,農人便擔著十幾公斤的香茅下山,送到煉油廠萃取成高價的香茅油。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香茅草收割 / 撰寫者: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3628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