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治時期樟樹人工造林

日治時期樟樹人工造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日治時期樟樹人工造林

包含舊山線三叉河在內的北部山區,自清領時期便是伐樟製腦的重要產地,然而隨著腦業發展,原生樟林大幅減少,1895年日本殖民政府欲實施樟腦專賣制的同時,也展開全臺的森林調查。1897年總督府派遣技師西田又二調查大湖撫墾署地區的森林,發現低海拔地區的樟樹或其他樹種幾乎已遭砍伐殆盡,總督遂正式開辦樟樹人工造林。一方面透過事業林區進行官營樟樹造林,另一方面也獎勵民間造林,加上總督府已將大多數林野地收歸國有、或轉予日本財團經營,三叉河等地的林野儼然成為殖民政府展現力量的地景。

明治34(1901)年包含三叉、泰安、頭屋、罩蘭等地在內的「大湖事業林區」,首先實施官營樟樹造林,引進日本種樟樹來試植,到大正14(1925)年間,大湖事業林區實施的樟樹造林面積已達1400公頃。明治39(1906)年總督府又頒布了「樟樹造林獎勵規則」,免費配給樟樹苗木,吸引了當時日本財團如三井、倉龍、藤倉等株式會社的投入,共租地5萬甲進行大規模造林。直到1960年代腦業衰退,造林樹種才由樟樹轉為相思樹、油桐、竹林等。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彭力妍、魏筱君、林芳正,《尋找山線1》,苗栗市,2003,苗栗縣文化局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