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山線是縱貫鐵路最後完工的路段,於明治41(1908)年4月10日竣工,是年10月於臺中市臺中公園舉行「臺灣縱貫鐵道全通式」。從日本政府啟動縱貫鐵路興築的明治32(1899)年起計,施工期前後長達9年。當時取山線捨海線因而造就舊山線輝煌歲月,有日治時期的時空背景:無論在明治36(1896)年由小山保政等人完成的線路調查,抑或後來長谷川謹介於明治32(1899)年的路線調整方案,除了全島軍事防衛的評估之外,舊山線沿線豐富的山林物產開發和運送,也是日本衡量與覬覦之重點。
由於臺灣沿海的安全顧慮,兼以海線所在位置的河川流域過寬,建設橋墩所需的工程費用驚人,海線因此出局。山線的評估則考量臺灣內陸雖多河川,但因湍急和其他不利因素,其時並無可以運送大量貨品的水運設施,水運和陸運機能都極度缺乏,興築鐵路不僅可建構陸運系統,加上山線鐵道經過苗栗、后里和豐原三大城市,沿線能獲取的資源也廣大;最後綜合施工難易、軍事國防需要,與腹地資源豐富度的條件下,縱貫鐵路三叉河葫蘆墩段的山線規劃由此定奪。明治32(1899)年臺灣縱貫鐵路啟動,三義到豐原的舊山線路段也跟著於明治41(1908)年完成,從此來自山裡的木材、薪炭有了鐵道之便,經濟開始活絡,也造就沿線聚落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