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中葉三叉河地景變化

三叉河為現今舊山線經過的三義一帶,在漢人移墾前,這一帶原始樟林遍野,然而清中葉開始漢人進入苗栗拓墾,以土地利用生產資源,三叉河成為因茶樟產業興起的山區城鎮。當地地景大幅改變,砍伐樹林製材製腦後留下的荒地、作為武力據點的隘寮、人口聚集形成的市街等,具現了漢人進入當地的巨大力量。而後日本政府承接這些地景蘊含的權力,舊山線的興築更強化了三叉河這樣一個山林產業開採節點的角色。

清中葉時期漢人移墾以樟腦開採為主要目的之一,隨著開採範圍擴大,自平原至丘陵、山區,逐漸呈現巨木倒下後的荒地景象。樟木開採範圍擴張,帶來更激烈的族群衝突,因此製腦過程搭起的腦寮旁,也興建墾民用來防衛的隘寮。三叉河等聚落在初墾時期墾戶多來自銅鑼,物產則由後壟運輸出港,聯絡銅鑼、後壟間的南北縱向通道成為各莊落重要的生活路徑,金華生三十二墾號的聚落因此形成三叉河市街(即今日復興街一帶)。墾後荒地、腦寮與隘寮、市街共同成為清中葉時期三叉河的地景。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彭力妍、魏筱君、林芳正,《尋找山線1》,苗栗市,2003,苗栗縣文化局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