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微生物後發酵的老茶

圖為被微生物後發酵茶葉之外觀與泡出來茶湯之顏色。

微生物後發酵老茶為茶葉曾受微生物汙染,帶有霉味、普洱味或發霉,茶湯水色較偏暗褐色、不透明。可能是茶葉本身含水量較高或貯放環境較潮濕,而使茶葉受潮發霉,即使茶葉經過烘焙,霉味仍無法去除。

由於茶葉本身的微細結構乃由許多疏鬆多孔的物質組成,從茶葉表面到內部可以觀察到許多毛細管,外在的空氣、水氣很容易被吸附,因此茶葉有很強的吸濕性。

根據研究當含水量超出12 %時則茶葉開始長黴。根據楊美珠(2013)分析貯放39年帶有霉味的茶樣,其水分含量高達13.02%,茶湯pH值較高、EC值較低,可溶份及兒茶素的含量亦較低,揮發性成份有5,5-dimethyl-1-ethyl-1,3-Cyclopentadiene及帶有木頭臭味的2,6,6-trimethyl-1-Cyclohexene-1-carboxaldehyde,而破壞了其風味。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楊美珠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茶業專訊第89期等
  • 時間起
    201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