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傳統炒茶真功夫

傳統炒茶真功夫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圖為傳統以炒菁鍋炒菁之情景。在1950年以前,台灣茶農自製茶葉大製都以炒菁鍋殺菁。1950年代起,製茶需工廠登記,且必須領有製茶許可證方能製造,茶農自製茶葉變成違法,導致很少人使用。1970年代(民國6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開放茶農自產自製自銷,但因工業化已相當普及,大多改用圓筒式炒菁機炒菁,因此成為茶園觀光休閒的題材。

茶葉殺菁為製程重要步驟,殺菁大致上分為兩種形式,一是蒸菁,二是炒菁,臺灣大多是利用釜炒(Panning)的方式。殺菁可破壞葉片中的多元酚氧化酵素活性,減少與多元酚作用進行發酵反應,加熱過程促使水分蒸散,使茶葉細胞軟化以利後續揉捻整形,並可以去除茶葉本身的草菁味,賦予特有的風味等目的。

在沒有炒菁機時,完全用人力以大灶來炒茶,使用龍眼樹或相思樹為柴火,炒茶時,茶農不能離開現場,且當時沒溫度計,都以手部來感受溫度的高低及茶葉狀態,每次都要炒到半夜,需要豐富的經驗及體力,炒菁機問世後,此傳統技藝逐漸被取代了。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傳統炒茶真功夫 / 撰寫者:邱喬嵩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3574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邱喬嵩
時間起
年代不明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