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台9號公路(北宜公路)黃櫸埤寮至嶺腳坑間,北勢溪對岸的仁里板社區,1960年代(民國50年代)以前的照片。照片中,絕大部分之農田為水田,目前(2019年)則絕大部分為茶園。
從民國初期到五十年代之間,坪林維持在中國傳統家庭室作業的農村模式,其中因為生活以及生計的需要,主要的種植作物曾有多次的轉換。
茶鄉坪林雖然以茶葉著稱,但是稻米在茶葉不景氣的時代為一個很重要的經濟來源,日治時期坪林以種植水稻維生,幾乎是賴以維生的主要生計,光復後坪林仍以水稻為大宗,除了自己吃之外,另一部分作為交換生活物資用,處處可見梯田,六十年代後由於北宜全線開拓,運輸量增加結合台灣經濟起飛,造成茶葉需求量大增,當時茶葉與水稻的價格相差數十倍,因此幾乎所有土地改種茶葉,也奠定了坪林優質茶葉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