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峽插角地區茶園被雜木林及竹林取代

三峽群山圍繞,氣候多濕低溫的坡地,是適合茶樹生長的環境,於清代1865年開始,洋商與政府持續推廣與開墾,植茶面積迅速增加。1920年代日本政府驅逐三峽的大豹社群原住民後,三井合名會社便投入大量資金、人力與設備,拓展三峽的茶葉產業,其中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大豹製茶工廠變是坐落在三峽地區。光復後至1970年代(民國六十年代),茶葉仍然興旺,年產量最高達到兩千公噸以上。

1970年代 (民國六十年代)後期,工資提高且人口外移,茶葉逐漸沒落,由於長年無人管理,原本整座茶山,至今僅剩些為區域可見到80年樹齡的阿薩姆茶樹及實生苗,被原有野生植被漸漸取代,形成照片中充斥雜木林和竹林的景象。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潘韋成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