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門鄉草里製茶廠——小規模大精神

西元1858年 (清咸豐8年)英法聯軍進攻清朝,簽訂天津條約使得台灣府(今台南市)為國際通商口岸。當時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Co)曾派人到臺灣來收購烏龍茶的粗製品,開始了臺灣茶葉外銷年代。隔年淡水亦開港,台灣茶葉輸出漸為興盛,石門鄉也因此茶園及茶工廠滿佈。第一代草里製茶廠是先祖謝泉所建置,謝泉以石門所產的茶葉製成粗茶,再扛到台北販賣所,進一步製作,留給兒子謝木得約卅公頃茶園,當時石門全鄉除少數林地、田地,舉目所及幾乎都是茶園,製茶工廠包括金記、德利、阿里荖等十餘家,其中有兩家為甲級製茶廠。

傳到第三代謝木得先生,因為時代變遷,外銷需求銳減,大型的茶工廠多半都已結束,但草里製茶廠仍維持大型工廠半自動化的精神,建置了一系列的茶業生產線,包括入料、殺菁、揉捻及乾燥,可一步完成,也保留了那個時代的製茶機械,美麗且有韻味。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蘇彥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