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鹿谷農會茶業中心的展示板之一,題目為「古式日光萎凋」標示牌說明為「將採收後之茶菁平攤笳藶(竹製)上,直接曝於室外曬茶菁,期間須攪拌茶菁使其日照均勻,曬到柔軟、無菁味方移入室內。」
茶菁量不多時,採摘後茶菁幾乎都是使用笳藶來當載具,並利用三合院的廣場來進行日光萎凋。茶區農家早期在土地許可下,有水的田地種植水稻,缺水的田地與山坡地種植茶樹。因此住家三合院的廣場,除了稻作採收後當曬穀場外,在茶葉製茶期間亦充當曬菁場。
由於採收靠自家勞力,通常一天採收之數量不大,加上早期四合院大致為泥土面,所以茶菁有笳藶當載具,也不會將茶菁直接置於地面,也是合乎衛生標準。另外亦可四處移動,調整萎凋情況,使茶菁能充分進行日光萎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