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凍頂烏龍茶古式製程-炒菁

圖為鹿谷農會茶業中心的展示板之一,題目為「古式炒菁」,標示牌說明為:「當茶菁轉化為茶香(果香)後可炒菁,古時是以土磚塊製成的大灶,用大鍋來炒菁,每鍋約3台斤,將茶菁炒至適度熟透,取出揉捻。」

在小型圓筒式炒菁機尚未推廣前(民國70年代以前),農家小量製茶,大致是利用大鍋在燒柴火之灶上炒菁。炒菁時是以手不斷的在炒鍋上翻炒,通常可炒菁時炒鍋之溫度由炒菁師傅判定,通常會超過250℃。

茶菁隨著翻炒時間而溫度的提升,讓茶菁內的水分轉變成水蒸氣,有助於酵素的破壞失去活性,停止發酵或其它生化作用,使茶菁水分含量減少,組織軟化,以利後續揉捻;並去除茶菁異味,穩定茶菁萎凋過程產生之色澤及香氣,使茶葉固定在我們所需要的品質。

炒菁之灶有特殊之型制,通常鍋與灶不得有縫,避免柴火的煙逸出,灶排煙系統亦需通暢,排煙管亦需密封,防煙逸出,避免茶葉吸收煙味。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林儒宏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照片來源:翻拍自南投縣鹿谷鄉農會茶葉文化館2樓)
  • 時間起
    年代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