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鹿谷農會茶業中心的展示板之一,題目為「古式乾燥(初乾)」,標示牌說明為:「將初揉後的茶葉,薄薄平攤於竹製鐵網圓盤上,置於大灶上焙茶,使用炭火為燃料,初次烘製至外乾內濕即可,因隔天仍需整形。」
經初揉後的茶菁,其水分含仍然還很多,可藉由初乾的製程,讓大部分的水分去除,並破壞殘留在茶葉中的酵素,使發酵作用及其他生化反應完全停止,讓品質固定在理想的狀態,但仍需保留少許的水分,藉由靜置回潤的方式,以利接下來進入團揉的製程,此時的狀態為茶葉的半成品。
事實上,傳統式茶葉初乾極為考究,初乾所用之熱源為燒到無明火的木炭或柴,可以用炭灰控制溫度,初乾期間為免產生煙,不能有茶葉碎屑掉入炭火中。依據李瑞河先生口述,他小時候家境差,製茶時沒辦法準備足夠木炭,經常用燒飯剩餘柴火乾燥,所以品質一直不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