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民主義模範村

戰地政務實施初期口號特別多,三民主義模範縣、模範村,管、教、養、衛,反共抗俄等等,目的在鼓舞軍民士氣,可是有些口號,因為缺乏實質內涵,往往流於形式,模範村就是實例。 三民主義是國父孫中山建國目標,國民政府退居台灣,遵循這個路線前進,位於前線的馬祖,三民主義口號更為響亮,不斷強調建設連江縣為模範縣、模範村,以期帶給人民幸福生活。而南竿仁愛村得天獨厚,選為三民主義模範村。 45年戰地政務委員會設在仁愛村,之後政委會遷往雲台山,連江縣政府進來,村莊附近又有陸海空軍事重要單位,直接帶動商業景氣,每到傍晚街上總是擠滿人潮,這些優越條件,引起官方重視,模範村頭銜不脛而走。 然而一個地方繁榮與否,商業只是其中一項指標而已,政府既然指定為模範村,應該加速各方面建設,有效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如果缺乏這些實質建設,模範村必然空留口號。 環境很現實,當連江縣政府遷往介壽村,仁愛村附近部隊日趨減少,商業為之沒落,現今冷冷清清的街景與模範村牌樓對照,居民感慨不已。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依水
  • 時間起
    195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