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軍管時期,農業改良場角色吃重

發展農業包羅萬象,而農業試驗或改良,則是成敗的關鍵。政府於民國50年成立農業試驗場後來更名農業改良場,工作方向不同,對於農友熱誠與服務卻是一樣。 農業改良原本屬於中央管轄,台灣各縣市沒有設置,馬祖實施戰地政務情況特殊,所以設立農業改良場。農改場業務範圍很廣,農林畜牧、水土保持,責任之大可見一斑。 為了業務推展順利,農業改良場下設東引、北竿分場,有效處理各地農林相關工作。農改場經常舉辦講習和觀摩活動,台灣許多農村先進技術,專業生產,農友受益良多。後來地區民間經營的毛豬、蛋雞場,農產品加工以及蔬菜專業區、水果種植等設立,都和農改場作為有關。政府與農民建立良好互動平台,雙方有了感情,彼此勉勵,促使政策順利推動,農村一片景氣。 儘管時代環境變遷,現今農業大不如前,但是老一輩農民不但沒有放棄耕作,且對曾經提供技術與資源的農改場,依然感懷不已。農業改良場業務在民國91年歸併連江縣政府建設局農林課,走入歷史。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依水
  • 時間迄
    2002
  • 時間起
    196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