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搭乘補給艦的痛苦經驗

補給艦是軍方用來載貨並附帶客運,乘艦軍民痛苦不堪,可悲的是,50年代地區民眾往來台灣,只能乘坐補給艦。 二次大戰之後,美國海軍將十艘LST補給艦移交給我國,因為可以搶灘,所以也叫登陸艦,政府用以外島金門、馬祖補給。早年部隊移防,人員和裝備運輸,補給艦承担重任。 地區民眾前往台灣,是從50年代開始,那時候沒有客輪,民眾必須申請搭乘補給艦,軍方也會給予方便。補給艦後艙設有數十個吊舖,且由軍方控制,民眾不太容易排上,在沒有吊舖的情況下就得自求多福。 補給艦是平底,航速約七八節,從基隆到馬祖需要十多個小時,如果遇到大風浪,幾乎沒有乘客能夠逃過嘔吐命運。尤其是初次搭乘者,上船後便在艙面觀賞基隆夜景,心情愉悅,當補給艦離開碼頭,駛出防坡堤,這時大浪蓋過艙面,頓時旅客不知所措,大家都往艙裡推擠,於是在走廊上、廁所邊都是人,這下子管不了髒亂,也沒有了尊嚴,能夠有個位置坐下就好,形同難民。 那個年代凡是往返台灣的民眾,都有這種痛苦經驗,現在回想不勝唏噓。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依水
  • 貢獻者
  • 時間起
    196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