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沙屋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同樣的道理用在海沙建築,就沒那麼貼切了。海沙屋顧名思義是用海沙興建房屋,通常二三十年後就會出問題,成為危屋。馬祖在戰地政務時期經由軍工協建的房屋,青一色都是使用海沙,現在已經拆除差不多了,所剩無幾,見證海沙的危害。 馬祖四面環海,天然資源最多的就是海沙,國軍進駐之後,不論構建軍事設施、協助地方建設,全部使用海沙,甚至計畫將海沙運到外島。像是東引沒有沙灘,戰地政務委員會一度研究要把海沙運過去,主事者如此思維,可能不太瞭解海沙建築的嚴重後果,其次就是短視,因為長官服務前線有其任期,時間一到走人,把問題留給後人。 現今舉目所及,凡是軍人興建的房子,包括國民住宅、電影院、公共設施等,一些國民住宅出現問題,屋主捨不得拆除,採取補強措施,勉強可用。曾有司令官說「當海沙屋全部倒塌,就是國軍撤離的時候」,現實情況多少印證他的感慨。 戰地政務終止之後,所有工程由民間承建,沙石全部進口,不會有海沙屋了,這是軍工與民營最大的差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依水
  • 貢獻者
  • 時間起
    1949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