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日治時期受到日人生活習慣的影響,開始生產火缽,火缽可做為冬天烤火取暖之用,也可用來燒烤食物或煮水。常見造形有「獅頭火爐」、「圓形火鉢」與「竹形火鉢」三種。圓形火缽是最常見的火缽,器身為略扁的圓球體,鼓腹,口沿內斂,略為向內凹下,與日本式的原型相似,最大的製品直徑在一尺六寸以上。獅頭火缽器肩上飾有一對獅頭鋪首,它的母型可能是寺廟中的香爐。這種火缽在戰後仍持續生產。竹形火缽全器為兩段竹節的造形,形制較高,高達六十公分左右,約從中間分為兩層,上層是放木炭的主體,可以取下來,下層是中空的,目的在增加火缽的高度。由於形制較高,可以坐在椅子上取暖。
這件黃色林間野鹿火爐,基本原型應是日本人取樹幹挖空之木質火缽,此火缽整個造形外觀為一段樹幹形,直壁,口沿向內平折,釉色為黃色到深褐色。器腹塑造成樹皮的紋理,並有一片樹林,小鹿徜徉其間,頗具野趣。這見火爐造形在當時應受到民眾的喜愛,陶博館館藏裡就有4件不同窯場同款產品。
生產此火爐的協和陶器公司又稱九公司,於昭和7 年(1932)2 月獲准成立,成員大致為吳洗、陳棟樑、王欽錫、王萬發、王龜生、黃勝龍、莊老練、王水田、詹太平等九個人,協和工廠位於今中正二路鐵路邊,土地公廟旁邊,現在的「和成一廠」大門前面。廠房內建築一座八個窯室的登窯,後面接十目蛇窯的改良窯。他們採取「公家窯」經營模式,各個股東各人做各人的成品,但輪流使用同一個窯爐。所有燒出來的產品交給公司銷售,所得的貨款定期結帳後,分配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