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早在日治時期就開始製作花盆,花盆在日文的資料中稱為「植木缽」,用於栽植花木。《臺北州の工場》對於1929年鶯歌陶瓷器業生產概況中記載著大正13年成立的益成記陶器製造所產品為水硿、土管、植木缽。尖山陶器生產販賣組合於1929年2月所發行的《生產品案內書》中有一類產品稱為「改良品」,包括壺類、水甕(矼)類_、砽類、土管類、植木鉢類和什類( 雜類) 等六類,以別於清代傳統的「在來製造品」。這類新產品中,受到日本人生活文化與習慣影響的有花盆、磨缽、火缽等產品。早期民生並不富裕,花盆的生產很少。日本人來到臺灣後,花器才有比較明顯的進展。植木缽在《生產品案內書》中單獨列為一類,是當時重要的「改良品」,形制有植木鉢、松鉢、蘭鉢、金瓜辨(瓣)、四角鉢、蓮花形鉢、朝顏鉢、溫室鉢與種鉢等幾種。植木缽與溫室缽等圓形的花缽以轆轤拉坯為主,幾何形式或不規則的松缽、金瓜瓣或四角缽等則以模型壓坯法製作,現今則多採注漿和鏇坯方式成形。花盆因一般民眾對種植花木的喜好,在臺灣各地窯場一直生產至今,但隨著人們居住空間從獨棟逐漸變成公寓、高樓大廈型態,可種植盆栽空間縮小,盆栽和花盆也逐漸縮小,小品盆及豆盆成為當今流行的規格品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