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鶯歌早期民用陶瓷-檯燈座

隨著電力遍及臺灣各地,電器產品也漸漸進入人民生活。1950 年代開始,臺灣民間檯燈的需求量日漸增多,鶯歌許多窯場投入檯燈的開發。只要具備照明的功能,檯燈的造形可以自由變化,使產品具有多樣的藝術表現。當時檯燈的造形有兩大類,一類是花瓶類,在花瓶器底留下穿電線的孔洞,上面設置燈座與燈罩而成。另一種則是動物類,器身分為底座、動物和樹幹三大部分,樹幹中空,可以裝置電線,頂上裝置燈頭與燈罩。這種動物造形的檯燈原型來自日本,當時還沒有專業的雕塑家開發原型,都由業者自己動手仿製,鶯歌的曾汪洋、吳發與林根成是其中的例子。1951 年後,林根成曾參考日本的樣品製作狼犬檯燈,其後還開發狗和狗窩、獅子滾繡球、麒麟、母子白兔、以及諧星卓別林像等檯燈。這類作品都具有相當的藝術性質,且又小巧可愛,作為擺飾能增添生活空間的樂趣,成為早期鶯歌藝術陶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