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腳川事件過程當中,於1909年2月17日修築完成七腳川隘勇線,目的為防止潛入山區的七腳川社及巴托蘭社、木瓜蕃等,抗日者下山襲擊。南起鯉魚溪,沿著荖溪經銅文蘭、木瓜溪、七腳川山麓至娑婆礑(水源),與威里隘勇線連接,全長約三十公里,且架設鐵條網,在花蓮港設置火力發電廠發送電力成為電流鐵絲網。而吉安鄉今日的親山線(太昌、慶豐、福興、南華、干城)大山自行車道即是過往的七腳川隘勇線。清代的隘勇制度初為保障土地開墾,至清末官隘與私隘並存,自光緒十二年(1886年)廢除私隘併入官隘,直屬臺灣撫墾局。日治時期沿襲清末的隘勇制度,設隘寮置隘勇駐守,將原住民居住的山地區域與其附近山腰或平地,做一明顯的界線切割。利用鐵絲電網、木牆或哨站所延伸或拓展的防衛線稱為隘勇線。被當局僱用,用以防守隘勇線的人員稱為隘勇,民間或受政府補助僱用的防守人員則稱為隘丁。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