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水災是民國48(1959)年8月7日到8月9日發生於台灣中南部的嚴重水患,是台灣光復後第一次全島共同天災記憶,苗栗亦有嚴重災情,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颱風艾倫自台灣擦身而過北上日本,引發藤原效應,使得位於東沙島附近的熱帶性低氣壓進入台灣,形成強大西南氣流,造成持續性大規模雷陣雨。民國48(1959)年8月7日到9日連續三日台灣中南部降雨量達800至1200公釐,7日一天更有500至1000公釐的降雨量,史稱八七水災。苗栗縣、台中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與台中市受災慘重,大肚溪鐵橋被大水沖斷,新竹到台南間的鐵路每公里都有災情傳出,使得全台667人死亡、942人受傷、408人失蹤。當時的苗栗縣中三義鄉災情最為嚴重。災後重建時期政府有許多加稅項目,例如「水災復興建設捐」,屠宰、看電影、筵席等均要加重賦稅,台灣銀行亦發行「八七水災復興建設有獎儲蓄券」,每張面額10元,特獎40萬元。當時另有美援的挹注,各地華僑也發動募款協助賑災乃至於興學,在全台設立24處有「僑」字頭的國民學校。苗栗共有8所學校為當時華僑捐款興建,包括苗栗市僑育國小、頭份鎮僑善國小、造橋鄉僑樂國小等。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