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苗栗水利埤圳的闢建

苗栗水利埤圳的闢建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苗栗水利埤圳的闢建

苗栗地區的水利埤圳,在清代早期漢人渡海開墾、清廷水利無為之時代背景,及降雨不均、河流短促等地理條件限制下誕生。苗栗地方仕紳、農民以獨資或合資興築私設埤圳,貯留溪水、泉水和雨水,作為農田灌溉和水田化的主要水源。清代闢建的水利埤圳,包括龜山大陂圳、公館穿龍圳、後龍圳、隆恩圳和苑裡圳,是苗栗地區兩百餘年來重要的農業命脈,具地方經濟、產業史價值,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大安溪、中港溪、後龍溪為苗栗河川的三大水系,是苗栗境內埤圳引水的主要源頭。龜山大陂圳,由謝雅仁於乾隆20(1755)年發起合資興築龜山圳,引後龍溪水灌溉苗栗市平原地區,灌溉面積達八百餘甲;公館穿龍圳,於道光20(1840)年,由公館尖山庄劉禎出資興築,引後龍溪水灌溉公館地區,灌溉面積達八百餘甲;公館後龍圳,同治年間(1861-1875)由林大廷修築,引老田寮溪(後龍溪的最大支流)灌溉後龍地區,灌溉面積達九百餘甲;隆恩圳,乾隆4(1739)年由林耳順、陳曉理倡議開鑿,引中港溪水灌溉頭份、竹南、造橋等竹南平原分布地區,灌溉面積達千餘甲;苑裡圳,引大安溪水灌溉苑裡平原地區近百甲農地,興建於清朝,相傳由當時鄉賢菜頭伯夫妻修建。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苗栗水利埤圳的闢建 / 撰寫者: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33523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苗栗文獻第四十九期:苗栗史上百件重大史事專輯》,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2012年
時間起
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