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自19世紀以來常見於實驗室的高溫加熱器具-本生燈

自19世紀以來常見於實驗室的高溫加熱器具-本生燈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自19世紀以來常見於實驗室的高溫加熱器具-本生燈

        照片中存放於魚池分場茶業展示館的本生燈自昭和14年(西元1939年)以價格23圓購入,按1937年(民國26年)家計調查的分類標準,2個本生燈就要花掉中等階級1個月的薪資。
        本生燈應用於分析茶樣的多元酚、咖啡因、總可溶分、游離胺基酸等化學成份時,需要使用熱水進行化學成份萃取或是溶液熱水浴等步驟。
        本生燈(Bunsen burner)為實驗室裡常見的高溫加熱用器具,於1855由彼得.迪斯德加(Peter Desaga)改良自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電磁感應原理的發現者)設計的發明,並以德國化學家羅伯特.威廉.本生(William Robert Bunsen)命名。本生燈的設計考量以經濟及簡樸等目的,將燃料能量用於加熱的比例最大化,減少能量耗損於火焰的亮度。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自19世紀以來常見於實驗室的高溫加熱器具-本生燈 / 撰寫者:陳忠偉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3124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陳忠偉
創作者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9/5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