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Carte des iles Formose, madjicosemah et Lieu-kieu, avec une partie de la Chine, des Philippines et du Japon

福爾摩沙、先島諸島、琉球、中華部分地區、菲律賓與日本圖。本圖出自法國製圖師兼出版商Pierre Lapi之手,圖的下方寫著刻者B. Tardieu之名。此圖見於Lapi 1812年Atlas Classique et Universel《世界古典地圖集》。Lapi與其弟Alexander mile Lapi活躍於19世紀中葉前的法國地圖出版業。圖中臺灣島記為Taiouan ou le Formose(大員或稱福爾摩沙島)。圖中對臺灣島內地名、河川標示頗為詳盡,也明確畫出中央山脈。此張圖中所記中國沿岸與臺灣島內地名發音似乎是以「北京話」發音,例如Takilong-ch(大雞籠社)、Ta-kia- ch(大甲社)、I. Lamay ou Siao-Lieou-kieou(小琉球);以及福建沿岸的Kim-men(金門)、Hiamen ou Emouy(廈門)等。本圖為法國皇家地理學者Pierre Lapie (1779-1851)所製的圖。他在大革命後仍任帝國地理官。本圖範圍包括華南、呂宋北部,臺灣、釣魚台列島、琉球和沖繩列島,以及日本九州。本初子午線自巴黎起算。比例尺有法里、華里、日里、海浬、十公里(Myriametres)。最後一種度量衡是法國大革命後經由國會通過,以地球北極到赤道的子午線長度千萬分之一所設定的米(metre)為基本單度單位後所採用的。臺灣的地名則仍沿用過去耶穌會士所測繪的成果,根據閩南語標示清初的行政建置與村社地點標示如:大雞籠社(Ta-Ki-long-che)、八里分(Patifan)、南嵌社(Nan sa che)、南大溪(Nantaki)、吞霄社(Tchou tchan)、竹塹社(Tchong Kiang)、後龍社(Heou long)、大甲社(Takia che)、大肚社(Ta tou che)、半線(Pensiening)、南社(Nan che)、東螺(Tonglo)、大里(Tali)、諸羅縣(Tchulokien)、麻豆溪( Matauw R.)、蕭壟(Soulang)臺灣(府)(Taiouan)、熱蘭遮城(F. de Zelande)、鳳山縣(Fong chan hien)、笳藤溪(Cattia R.)放索(Pangsoya)。東部則標示龜山島(Gaelay)、蘇澳(Baie st Laurent)、哆羅美遠(Toloman)。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P. Lapie
  • 創作日期
    出版/發行日期:1808
  • 全集/系列名
    臺史博臺灣圖像
  • 相關地點
    PARIS
  • 地點名稱
    南社/後龍/鳳山/龜山/龜山/龜山/大肚/大里/大肚社/大甲社/大甲
  • 緯度
    24.6039/24.6153/22.6251/24.5321/24.3054/24.9948/24.7224/24.967/24.154435/24.34679/24.3788233
  • 經度
    120.775/120.787/120.357/120.817/121.284/121.337/121.135/121.922/120.542182/120.62287/120.648750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